欢迎进入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管理>>校本研修>> 文章
【校本研修:四年级数学备课组】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发展推理能力高阶思维

发布时间:2023/4/10 14:39:31 作者:卢一 浏览量:1350次

【校本研修:年级数学备课组】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发展推理能力高阶思维

43日下午,年级数学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中在录播教室进行备课组活动和严凯文老师开课研讨活动。

cf3f461b2ce0999fa410d13b1623303

活动内容:

1.就金陵微校的使用问题进行讨论。对于结合信息化的教学,老师们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年级数学备课组将对网课进行整合,加入到日常教学中。

2.集体备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将习题融入日常教学,落实双减政策的课堂教学。

3.开课研讨。严凯文老师的这节课重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04a08d48ea4cf25a28826f81fbb2eaa

de7e5d7b709832f994f35d60bb0c00c

评课时,卢一老师指出整节课的结构清晰,过程流畅。教学内容丰富,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恰当。谭长存老师说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总的来说教学设计可以说比较理想,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a2b305a9611fe434b41df9f6e0a48e7

48556cc221a478a0cb600da30d7fff6

63a7feb2914f0b2616c9d750b99517bf4aa0700458281c08ff09559200c7c37c433f1c2cee329a852ae8382f64cdeb08c5d60ec0ede7586ac8ef9581348d13fe1debfdcf094a4b26847fe1f85a2

05ac09a21da688a2b98a68cd82c163f

严凯文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  (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 a 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 + b = b + 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O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 O 45+25+16

39+18+22 O 39+18+22

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 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 a + b )+ c = a +( b + c )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练习九"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根底: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结果不变这个道理。最近教学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进行了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开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想。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究过程。

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依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拟,发觉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觉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渐开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觉--举例验证一一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根底上,再让学生探究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究加法结合律中,很简单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 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稳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根底。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肯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究的心愿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觉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良,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站点统计:今日访问: 5660次 | 昨日访问: 3950次 | 本月访问:70053次 | 访问总数:5067566次 | 文章总数:2695条

联系电话:52779288  邮编:211100  邮箱:njsyhlxx@163.com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至善路6号

CopyRight © 2018-2020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