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数课:探学科思政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6/5 10:56:51 作者:卢一 浏览量:41次
国数课:探学科思政育人新路径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国数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南京市月华路小学举行
芒种至,麦香浓,耕耘不辍育桃李;国数课,匠心运,躬耕教坛启新程。2025年6月5日,在这播种希望、收获智慧的芒种时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携其精英团队,与江宁小数人共同相聚在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开展了一场“国数课”专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参加本次现场教学观摩活动的有全国数学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华应龙老师,以及华应龙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吴存明副校长,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丁元春,凤凰传媒《我爱学数学》《祝您健康心理成长》创办人、编委,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创业,江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校长宋熠,江宁区教研室副主任戴厚祥,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党总支书记夏翠莲、校长徐叶兵,还有来自江宁区的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以及全区近70所小学的优秀教师代表。大家如约而至,共同奔赴这场“学科为本、文化为魂、育人为根”的教育之约。 在学校工会主席陆文婷老师的主持下,本次活动拉开了序幕。 作为承担江宁区教师专业提升重任的研训部门,江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宋熠校长对华应龙老师团队及与会专家、教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承办活动的南京市月华路小学表示了感谢。宋校长指出,“国数课”以“化错教育”为特色,将家国情怀融入数学教学,是对新时代育人根本问题的创新回答。 宋校长提出四点期待:一是感悟“国数课”育人高度,提升立德树人境界;二是领略教学创新魅力,激发课堂改革活力;三是学习教学实践智慧,提升专业能力;四是感受教育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他希望全区数学教师珍惜学习机会,深入思考交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最后,宋校长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愿与会者收获丰硕。
名师示范:数学课堂里的家国情怀 华应龙《积善余庆》: 烟火气里藏着“善”的教育 华应龙老师的《积善余庆》一课,以“寒假暖心早餐”为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上,华老师以庆丰包子铺的特价早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小数运算、价格对比等真实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他巧妙融入“积善余庆”的文化内核,通过对比中式惠民早餐与洋快餐定价策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到“心中有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华老师的“化错教育”理念贯穿始终,鼓励学生大胆试错、思辨创新,课堂上既有理性的数学思维碰撞,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整堂课如春风化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真正实现了“以数载道,润心铸魂”的育人目标。 吴存明《数说中国航天》: 数据里的“星辰大海” 华应龙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吴存明副校长展示的课例《数说中国航天》,将数学思维与航天科技、爱国情怀有机融合。课堂上,吴校长以“北斗”卫星系统中的百分数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解读、图形表征等真实任务,体会数学在大国科技中的关键作用。他精心设计“画说70%”的创意环节,通过对比扇形、线段等多元表征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领悟“部分与整体”的数学本质,同时感受中国航天的精密严谨。吴校长借助豆包等AI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百分数统计意义的感悟与理解,以三个国家发射成功率的对比为升华点,让学生在数据分析中油然而生“星辰有梦,强国有我”的科技自信。整堂课,学生在百分数的学习中触摸大国重器,生动诠释了“以数明理,铸魂育人”的教学追求。 课后,吴校长以《静脉:让"国数课"有意思有意义》为题开展微型讲座,从"静脉趋近→静脉激活→静脉关联→静脉运用"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国数课"的教学逻辑。他强调,"国数课"要以"静脉"思维贯穿始终:在内容选择上要立足国家发展,在概念讲解上要深挖数学本质,在思维培养上要注重创新拓展,最终实现数学学习与爱国教育的同频共振。他指出,数学教师应当以数学视角解读国家发展成就,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辅相成,使课堂既彰显学科深度,又饱含家国情怀,真正达成"有意思"与"有意义"的双重目标。 智慧分享:打造“国数课”的金质品牌 在精彩纷呈的课例展示之后,我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华应龙老师以《努力把“国数课”打造成“大思政课”的金质品牌》为题,为与会教师带来了一场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专题报告。作为首批正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获得者,“化错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华应龙老师从学科育人的高度,系统阐述了"国数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 华应龙老师通过《积善余庆》等典型课例的深度剖析,建构了“国数课”的“三维文化融合”教学模式:即以数学学科知识为载体,有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数学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双向互动。他特别强调,“国数课”不是对传统数学课程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数学叙事”与“文化叙事”的创造性转化,形成独特的育人路径。这种转化既可以是“用中国故事阐释数学原理”,如通过陈景润的科研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是“用数学思维解读中国智慧”,如借助价格对比分析来体悟"积善余庆"的传统美德。 华应龙老师提出的“国数课”理念体现了新时代学科育人的三个重要转向:一是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塑造,二是从学科本位转向文化浸润,三是从技能训练转向思维养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数学教育的内涵,更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载体,为落实“课程思政”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本次讲座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发展指引,推动数学教育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升级。与会教师普遍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学课堂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通过数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培育既有扎实数学素养、又具深厚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团队共研:让思考在沉淀中生长 在上午的学术活动中,与会教师经历了一场富有深度的教育思想盛宴,从包子铺的烟火温情到航天数据的科技豪情,从“化错教育”的智慧到“大思政课”的格局,与会教师在知识与情怀的交织中,深化了对数学教学的新理解。 午间稍作休整后,下午的议程如约而至——当历史的沉重数据遇上数学的理性分析,当科学家的归国故事串联起空间坐标的奥秘,“国数课”如何继续在“数”与“国”的碰撞中,绽放更深刻的育人光芒? 华应龙名师工作室成员两名成员,凤凰传媒《我爱学数学》《祝您健康心理成长》创办人、编委,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创业,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丁元春校长用自己的数学课堂,和大家共同探寻数学教育里的“家国密码”。 徐创业《数说国殇》: 历史数据里的责任叩问 徐创业老师的《数说国殇》一课,以“铭记历史·振兴中华”为主题,将数学思维与历史教育、爱国教育深度融合,发人深省。课堂上,徐老师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30万颗水滴”艺术装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大数改写、国力对比等真实数据,感悟数学在历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他巧妙融入“勿忘国耻”的教育主旨,通过对比战前中日两国工业产值、军事实力等关键数据,让学生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徐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理性思维,课堂上既有严谨的数学推理,又饱含深沉的家国情怀。整堂课如暮鼓晨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铭记历史使命,生动诠释了“以数证史,明理砺志”的育人理念。 丁元春《杨振宁教我们学数学》: 航线图上的“家国坐标” 丁元春校长执教的《杨振宁教我们学数学》一课,以"科学报国"为主线,将数学知识与科学家故事、爱国情怀巧妙融合。课堂上,丁校长以杨振宁1971年绕道巴黎回国的真实经历为情境,通过"纽约-巴黎-上海"航线图,引导学生运用方向、距离等数学概念建立空间模型。他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在“北偏东78°方向+5800千米”等数据的分析中,掌握数学定位方法,体会科学家归国之路的艰辛。丁校长将“化错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在试错中完善数学模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堂尾声,通过对比26年时光与航线时长的数据计算,配合杨振宁访谈视频,让学生在数学推理中深刻感悟“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精神内涵。学生在空间观念的学习中感受科学家的赤子之心,生动展现了“以数载道,明德致远”的教育境界。 理念升华:从“教知识”到“育新人”的跨越 徐创业老师在《“国数课”,用心皆可为》专题讲座中,从国际竞争视角深入阐述了数学教育的时代使命。他指出,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培育未来数学家的沃土,系统解析了“国数课”的三维内涵:一是用中国故事阐释数学原理,二是用数学语言讲述中国发展,三是传承中国数学的文化精髓。通过生动的磨课案例,徐老师展示了如何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强调每位数学教师都应发挥创造力,在教学中自然融入中国元素。他提出的“爱国与数学双向赋能”理念,为数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鼓舞教师积极开创具有个人特色的“国数课”。 丁元春校长则从教学设计角度,揭示了“国数课”的成功要诀。他形象地将“国数课”比作一幅双色画卷:数学学科本质是主色,爱国主义教育是底色。丁校长提出“三线合一”的设计框架——以中国故事为明线贯穿课堂,以认知发展为暗线层层递进,以知识建构为主线夯实基础。他特别强调,优质“国数课”应当聚焦单一核心故事,在坚守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种“一以贯之”的教学策略,既确保了数学的学科特性,又赋予了课堂深厚的育人内涵,为教师设计“国数课”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指导。 展望:让“国数课”种子扎根教育沃土 “数学教育既要算清‘数字账’,更要算好‘育人账’。”江宁区教研室副主任戴厚祥在活动总结时指出,“国数课”为学科育人提供了鲜活范式——当包子铺的烟火气、航天数据的精准度、历史事件的厚重感、科学家的赤子心,都成为数学课堂的“教学素材”,教育便真正实现了“如盐在水,化育无形”。戴主任高度肯定“国数课”在融合爱国主义教育与数学思维培养上的创新价值,呼吁教育工作者“深耕课堂、厚植情怀”,让数学教育承载文化基因、浸润家国担当。他强调,数学教育需立足学科本质,放眼育人全局,使每一节课成为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沃土。
本次学术盛会,我们共同见证了“国数课”以数载道、以课育人的教育智慧。教育者们用数学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数字符号间传递家国情怀,展现了新时代数学教育的创新实践。这场思想的碰撞,不仅是一次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与升华。 展望未来,“国数课”的理念必将如种子般在江宁教育的沃土中茁壮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始终秉持“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以中国故事为育人载体,用数学思维启迪智慧,让每一个“金问号”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我们坚信,当严谨的数学思维遇见深厚的家国情怀,当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同频共振,必将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具爱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共同谱写新时代数学教育的壮丽篇章。 这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一次育人使命的唤醒。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数学教育的园地里精耕细作,让“中国心”与“数学脑”交相辉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者的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南京市江宁区英语送教活动报道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