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管理>> 文章
一人一画一诗文|月小娃邀您诵经典,品诗文

发布时间:2020/3/4 12:30:24 作者:张韵雯 浏览量:1946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在疫情期间,数批日本捐赠给武汉的抗疫物资上,因写有这些适时适情的古诗句,令许多人更加在诗句中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情与力量,重拾对诗歌的探究与学习。

春天里,阳光和煦,花红柳绿……这些景象在诗人们的眼里成了一行行美丽的文字。南京市月华路小学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在“停课不停学”宅家自主学习时,对古诗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在预习课本第一课中的三首古诗的同时,接到一项特别的自主学习挑战任务——“小老师,教古诗”。

月小娃们在刘静娴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走近诗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学习写法。他们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大胆地表达出来,并制作成了一个个微视频,通过镜头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分享了诗句的美好,用最童真的语言表达最纯真的感受。让我们去听一听、看一看,跟着“小老师”们一起学古诗吧!

1.从古诗中了解作者

一首古诗,就是一位诗人当时心境的缩影,它是一种创作,是诗人的有感而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词都是在诗人一生的经历下有感而作的。想要学习、欣赏古诗词,就要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换位思考,才能很好地理解诗词篇章中蕴藏的奥秘。了解背景后再诵读古诗,能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思想,学习到他们高尚的情操。

今天,三(2)班的季宸泽同学就从诗人谈起,跟随着杜甫这位诗人,在古诗的学习中不断攀登。大家好,我叫季宸泽,最近因为疫情,我们不能去学校学习,但我在家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每日早起临写古诗、读背课文,让我在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文字的美妙。

妈妈曾同我说过,杜甫的一生坎坷不平,令人同情。可是在杜甫的《绝句》中,景色绝美,诗意动人。一位在生活中所遇皆是不平之人,为何又会有如此心境,今天我想从诗人的生平谈起,带领大家见到不一样的诗人杜甫,去体会他温暖的内心。

三(2)班  季宸泽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季.jpg

三(2)班还有谢兆良、王欣宇等“小老师”也从诗人说起,聊诗人、知背景,从而更加准确地让我们读懂诗句背后蕴藏的故事与情感。

三(2)班  谢兆良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谢.jpg

     曾经有人称赞杜甫笔法高妙,能“以画为诗”,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这首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写春天的景色,画面优美,很能引发大家的喜爱。

三(2)班  王欣宇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王.jpg

     这首诗是杜甫漂泊西南时候的早起作品,是在成都草堂写成的。从诗文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对美景和生命的赞美,但是,其实当时杜甫正经历了“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因此,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杜甫对生活的热忱始终不变。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反而更加珍惜生活。

2.在诗文中理解诗意

诗词是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隽永的花朵,体验、感悟是学习诗歌的重点,但由于学生对诗词的距离感,使得孩子们在理解诗歌的意思上是有一定困难的。

理解古诗,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方法,例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反复诵读感受诗情,通过想象欣赏画面,都是我们常见又有效的学习古诗内容时采用的方法。今天,三(2)班的李思恬同学将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带领我们走进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美妙境地。

大家好!我是李思恬。在刘老师组织大家自学古诗的项目式学习中,我忽然发现学习古诗也可以很简单。我们可以观赏美丽的图片,诵读好听的诗句,再结合古诗的注释,古诗的意思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

在我学习古诗时,我想到了曾经亲眼见到的美丽景色,于是,我翻出一张张照片,对着美丽的画面诵读古诗,发现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画中有美丽的景色,更有诗人蕴藏在诗中动人的情怀。如果你也想知道,那就快跟随我去诗中看看吧!

三(2)班  李思恬

    像李思恬同学一样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同学还有很多,杭诗恬、汪青利等同学也纷纷展示自己学习古诗、理解诗意的小妙招,她们想象画面,反复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在边读边诵边想象的同时,理解了诗意,感受到诗句中传递出来的浓浓情感。

三(2)班  杭诗恬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杭.jpg

    这首诗描写了早春时期的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从诗中的一些意象看出来的。你瞧,桃花才三两枝,说明花开的很少,春天才刚刚来到。芦芽短,我们仿佛看到了芦笋刚刚长出新芽的样子,特别有春天的朝气和生命的活力。借助生活,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季节也是一种好方法哦!

 三(2)班  汪青利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汪.jpg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想要快速背出这首诗,我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形象化进行记忆。竹子、桃花、鸭子、河豚、蒌蒿、芦芽,记住了这些景物,这首诗背起来也就不难了哦!

3.从古诗中提炼写法

古人能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凝练成几十字的一首首诗篇,其中少不了各种写作手法的妙用。我们大量诵读古诗文,不仅能够积累诗的语言,感受诗的情怀,懂得古人的心境,更能够领悟其中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运用的精妙,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水平,当我们在习作的时候,用上这样写作方法才会让文章拥有灵气。三(2)班的李欣彤同学从古诗中就学到了写作方法,她的解读就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大家好,我叫李欣彤,我热爱生活,也热爱诗词。今年的疫情让我们不能外出旅行,但是我们可以在古诗词的品味与赏读中,领略到美丽的山川景色。在学习古诗时,我感受到语言的精妙绝伦,古人把古诗精简凝练,带给我们震撼的体验。

在曾几的《三衢道中》,我通过反复品读,发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我们并不陌生,在李白的《赠汪伦》中我们就见到过,通过对比衬托,我们更能理解诗人,感受到诗中美妙的情景。写作手法像一只神奇的手,它能把诗与诗联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三(2)班  李欣彤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李欣.jpg

同学们自主学习古诗,他们通过反复品读与背诵,细心发现与探究,有许多同学都发现了诗歌中巧妙的写作方法的运用。王雅暄、李文瀚、季宸泽等同学,慧眼如炬,不仅从优美的诗句中提炼出了巧妙的写作方法,而且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小练笔片段中,他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可真是了不起呢!

(2)班  王雅暄

刘老师点评:王雅暄同学在品读《绝句》时,非常喜欢这一副美丽的画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多安静的画面呀,让人都不忍打扰。“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宁静的画面中又多出了几点活泼。她在翻译中展开想象,动静结合,为我们带来美的心情。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王雅.jpg 

 三(2)班  李文瀚

刘老师点评:李文瀚同学在自主学习了《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后,独具慧眼,发现了藏在古诗中的“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你瞧,他把诗中的小鸭子比作可爱的小朋友们,让画面一下子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李.jpg

三(2)班  季宸泽

刘老师点评:季宸泽同学学习到《三衢道中》,非常喜欢“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两句,他仔细品读后,发现这两句诗还蕴藏着对比的写作手法呢。于是,他在翻译中展开想象“梅子成熟的季节本该常常下雨,却没想到我一来却日日都是晴天”,这样一对比,带领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愉快心情,古诗的理解就这样变得很简单。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jpg

三(2)班  谢兆良

刘老师点评:谢兆良同学成为了一个小作家,在他《美丽的树林》这一作品中,他可用上了在《绝句》一诗中学到的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呢!清晨的树林,宁静而美丽,他把一切都写的静悄悄的,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中午的树林又是活泼快乐的,那里有好动的小动物,茂密的丛林,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就这样,运用上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使用,让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了。

三(2)班  李欣彤

刘老师点评:在李欣彤同学的习作中,我们能看到一副美丽动人的画面。她和我们分享,她在学习古诗《三衢道中》这一首诗之时,学会了“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于是,她把夜空的繁华与白天的天空相对比,让我们更具体的感受到夜空的美好。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闪耀在华夏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其实,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他们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三(2)的同学们在参与本次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学会了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升了学习力。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停歇,让我们继续做学习的主人,成为面向未来学会学习的月华少年!

站点统计:今日访问: 2406次 | 昨日访问: 7585次 | 本月访问:74384次 | 访问总数:5071897次 | 文章总数:2696条

联系电话:52779288  邮编:211100  邮箱:njsyhlxx@163.com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至善路6号

CopyRight © 2018-2020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