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科学教研组)南京市月华路小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科学教研组活动(四)
发布时间:2020/12/11 23:00:49 作者:陆文 浏览量:1045次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科学教研组活动(四)
一、活动通知
按照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定于12月10日(周五)上午第二节课开展主题为“在共同探究中,发展科学思维”的教研活动,第三节课在科学教室集中研讨。请全体科学教师调整好自身课务,提前围绕主题思考,并准时参加活动。也欢迎其他学科教师,参与本次科学组教研活动。
二、活动主题
在共同探究中,发展科学思维
三、活动安排
时间:12月10日9:25 - 10:05
地点: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科学教室2
参加人员:全体科学教师
授课安排: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年级 | 上课教师 | 活动地点 | 负责人 |
9:15—9:25 | 签到 | ||||
9:25—10:05 | 《形状改变了》 | 二年级 | 李菲 | 科学室2 | 胡蓉 |
10:05—10:15 | 休息 | ||||
10:15—11:00 | 交流研讨 | ||||
11:00—11:30 | 专题讲座 | 黄小军 |
四、活动流程
1.活动签到
2.课堂教学
李菲老师首先通过带领孩子们玩“变脸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接着,李老师紧扣“怎么做”“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教学,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同时注意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从而引出本课的题目——《形状改变了》。
课堂上,李老师始终以活动探究为路径,让孩子们在手脑并用的操作中,初步认识推力和拉力,并在此基础上,感知力的一种作用效果: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会改变。教学中,李老师不断激发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她引导学生去思考“拉力大小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关系”这一问,在静思默想之中,学生逐步总结出“拉力越大,橡皮筋越长”这一结论。
在本节课的最后,李老师巧妙地将传统人力和现代机器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学习提升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李菲老师教学中 教师听课
课堂评价
听课笔记
3.课后研讨
最后,科学教研组还对本节课进行了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提高水平,相信这一节课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附:任课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形状改变了
李菲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办法改变常见物体的形状,知道力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2.通过探究力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亲历预测、实验、记录、交流的过程。
3.乐于与他人分享实验收获。
【教学重点】
知道力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学会探究力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学会做科学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每组橡皮擦、铁丝、吹好并扎口的气球、海绵、支架、记录板、红、黑水彩笔各一,钩码3个。
一、玩变脸游戏,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推和拉,知道了用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那我们今天这节课,能不能把推和拉的方法,或者其它用力的方法用在我们的脸上,让我们来玩一个变脸的游戏吧。
2.学生分小组开展变脸游戏,并指名学生上台汇报(边汇报边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在汇报时这样描述:你用了什么方法?脸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我们刚刚用了很多方法,使我们的脸怎样了?(板书:形状改变了)
如果我把手轻轻地放在脸上,脸变形了吗?(用力按))现在呢?说明这些方法都是给了脸什么?(一个力)
二、活动一:让物体改变形状
1.刚才我们是在脸上用力,脸的的形状就改变了。如果在其他物体上用力,它们的形状会改变吗?
2.(出示橡皮、海绵、铁丝、气球四种物品),让学生看一看,提出任务:你们有什么方法让这些物体形状改变?
3.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分组活动:每人先选择一种物品,想出多种方法让它形状改变。然后再尝试改变其他的物品的形状。
5.汇报交流让物体形状改变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他们用的方法。
6.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各种方法,比如推、拉、扭、压、弯等等,其实都是给了物体什么?(一个力)给了物体一个力,就改变了它原来的形状。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发现这几种物品哪一些比较容易变形?(有的需要较大的力就变形了,有的只要较小的力就变形了)
三、活动二:探究力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用各种方法,比如推、拉、挤、压、弯、扭等方法让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老师这里还有个材料(出示橡皮筋),我们有办法让皮筋的形状改变吗?
2.指名让两个学生拉一拉皮筋。提问:你们看,同样的皮筋,为什么这个小朋友拉得长?另一个小朋友拉得短呢?(用力大小不同)
看来用力的大小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是有关系的。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3.怎样改变用力的大小呢?我们能想个办法直接看到用力的大小吗?(出示三个钩码)介绍钩码上有小钩,可以挂起来。三个钩码都一样重,每一个钩码就像一个小石子那么重。想一想 ,根据老师出示的材料,可以怎么做?
4.出示实验器材(底座、皮筋、钩码),根据学生的发言,讲解实验的方法。皮筋伸到哪里,我们怎样记录呢?教师边说边演示记录实验的方法。
5.指名说一说怎样做记录?(实验之前,我们先猜一猜皮筋会伸长到哪里,然后用绿色笔划线,并分别写上“1”、“2”、“3”。再挂钩码做一做,观察皮筋伸长到哪里,用红色笔做划线,并分别写上“1”、“2”、“3”。)
6.各小组预测并划线,用数字标记。教师巡视指导。预测并记录好的小组,老师发放钩码,进行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成后将记录单贴在黑板上。
7.汇报实验现象和发现。你们发现了什么?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钩码挂得多,向下的拉力大,皮筋长;钩码挂得少,向下的拉力小,皮筋短)
四、了解生活中通过对物体用力改变形状的例子。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生活中有没有对物体用力来改变形状的例子呢?(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
2.出示教材第27页的图片的左半边(传统手工艺),让学生看一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揉面团、造铁器、制玻璃器皿)你看到它们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吗?(补充打铁、吹玻璃视频)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改变?(给了它一个力)
3.再出示教材第27页的图片的右半边。介绍这是现代方法,对比左右两边有什么不同?
4.小结并引发思考:科技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板书设计】
8.形状改变了
推
拉
挤 力
压
捏……
【部分课件】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经过这次教研课的课前思考,课堂磨课,探究实验材料的思考,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听课老师的相关建议,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注重导入环节的有趣性以及有效性
本节课的导入是借助力想办法玩变脸游戏,想办法借助力去改变我们脸的形状,通过有趣的变脸游戏,孩子们兴趣高,同时又能在变脸的过程中感受力在脸上的作用。一开始我设计的导入变脸有四个卡通人物,猪八戒、鸭子、狐狸、老鼠,本想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方法让力在脸上发挥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如果增加四个卡通人物,导入就变得有点拖拉,随后调整至一个人物模仿,既能达到激趣导入又能够达到效果。
2.注重实验材料的重要性和结构性
本次教研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研究本节课的探究实验的材料上,找到杠杆材料的支架以及KT板,制作了可以立起来的实验记录板。为了能够让多个班重复使用,在实验板上我用夹子固定了白纸,这样板子和记录单就可以分离了,重复利用了。橡皮筋的粗细、弹性限度的大小以及形状,钩码的克数和个数以及易挂程度,都要提前考虑,进行预实验,根据学情进行调整确定。有了结构性的探究实验的支撑,在低年级段实验的开展以及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良好有效的支撑。
3.关注低年级段学生语言描述的科学性以及完整性
低年级段的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表达观点以及进行语言叙述现象时呈现的都是碎片式的,如何将碎片式的语言在平时的学习中得到改善是科学老师应该多多思考的。在“改变物体形状”的这一活动中,孩子们上来就是拿着物品直接做,往往就是用“这样”“那样”这种含糊的语言来表达。在第一个学生表达时,暗示性的指导:我要改变的物体是 ,我的方法是 ,形状变得 。在之后的学生展示时,学生们能无意式的仿照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多关注语言的表达,这样观察的现象才可以表达出来。
4.关注学生的回答,关注课堂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关注教学设计过程,极少关注课堂生成的现象和材料,这样就感觉缺少的了对学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