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一年级数学备课组】高阶思维导向下的“自生长课堂”建构探索
发布时间:2022/11/25 22:47:32 作者:王颖 浏览量:877次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二)
一、活动通知
按照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定于11月24日(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开展主题为高阶思维导向下的“自生长课堂”建构探索的教研活动,第二节课在美术教室(2)研讨。请数学教师调整好自身课务,提前围绕主题思考,并准时参加活动。
二、活动主题
高阶思维导向下的“自生长课堂”建构探索的教研活动
三、活动安排
时间:11月24日13:20—15:50
地点: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美术教室
参加人员:一年级数学教师
授课安排: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年级 | 上课教师 | 活动地点 | 负责人 |
13:20-13:30 | 签到 |
|
|
|
|
13:30-14:10 | 《9加几》 | 一年级 | 周泽农 | 美术教室 |
|
14:20-15:50 | 交流研讨 | 全体数学老师 |
|
|
|
|
|
|
|
|
|
四、活动流程
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最后,一年级数学备课组还对本节课进行了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提高水平,相信这一节课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听课记录与评价:
附:任课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9加几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 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教具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瞧,它是谁?(小猴子)它今天将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
先来练个口算吧(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算式报得数)
10+4= 10+5= 10+2= 10+8= 10+9= 10+6= 10+3=
提问: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二、教学例题
猴妈妈为小猴准备了一些桃,但是他有一个要求哦,如果想吃这些桃得算对一共有多少个。
1.学生自主计算9+4
提问:想要帮助小猴(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收获了什么数学信息?(明确盒子里有九个,盒子外面有四个)怎么列算式?(板书:9+4=)
你是怎样算的呢,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汇报方法:你能指着图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周老师现在移动了一个苹果,你能一眼看出桌上有多少个苹果了吗、这种方法可以吗?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都听明白了吗?你觉得哪种方法最方便计算?(这种方法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凑十法,我们一起用凑十法来试一试
谈话:刚才周老师从盒子外面移动了一个青苹果到盒子里,就是把四个青苹果分成了1个和3个,原来盒子里的九个红苹果和移过来的一个青苹果凑成了十个,也就是9和1凑成十(板书),在和盒子外面的 三个合起来就是十三个。
谁来说一说这道算式用凑十法怎么计算(4可以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手指算式,个人、同桌说,写得数,苹果一共有13个,算出得数后后面写上个,用括号括起来,叫做单位名称
2.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6
谈话:吃完苹果之后猴妈妈想让小猴运动一下,请小猴去搬木块(出示小猴搬木块的图片)小猴想算的是哪道算式?
猜猜看,小猴会怎样算呢?(请小朋友打开数学书89页,找到“想想做做”1,完成小猴搬木块的题目)
汇报:和小朋友说说小猴是怎样算的?
3.学生自主操作摆小棒,计算9加几。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算了9+4,9+6,你还想算9加几呢?
教师讲摆小棒的要求:左边的9根小棒,右边的同学再摆几根,给左边的同学算一算。(不仅要说出得数,还要说说是怎样算的)
汇报:(请2~3人)
小结:这几位小朋友都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呢?(先把9加上的数分成1和几,9和1凑成10,10加几是十几)
4.学生独立练习。
打开书89页,完成“想想做做”2,先圈出10根,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三、发现规律,提升思考。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加法算式,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些算式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道:第一个加数都是9。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9加几(板书课题)
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十几的几都比9加的数少1。)
提问:为什么十几的几都比9加的数少1呢?
四、运用规律,熟练计算9加几。
最后我们来玩个小蚂蚁搬家的游戏。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计算9加几比较方便呢?
教学反思
《9加几》,这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本课时通过热闹的运动会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九加几的进位加法。
上课开始,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我用了聪明的“小猴”交朋友来引课。小猴子带来的10加几的口算,极大的引起了孩子的兴趣,随后我就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出:从9接着数4个的方法,有的学生说以前学过“凑十法”(知识超前的孩子),那么我就让孩子们说说这道题是怎样用凑十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它有什么好处呢?在与我的争辩中,一个学生说出:从盒子外面的4盒酸奶中拿一盒放进箱子里,凑成十盒,再加另外的三盒,一共13盒。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我深感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于是我就顺势而为,让学生在黑板上摆出9+4的过程。经过讨论和摆9加4的过程,学生们更清楚了的知道“凑十法”计算的过程了。
但是用凑十法有什么好处呢?于是我就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体会“凑十法”的好处:计算的又快又好。算法多样化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凑十法”是“拆大数凑小数”还是“拆小数凑大数”呢?通过小猴来回搬砖的故事,学生们都明白了,还是拆小数凑大数,小猴子比较省力气。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们又说出了用“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的道理,这样计算比较方便,简单一些。
最后在课堂小结中,我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九加几计算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其中我们学会了用”凑十法“计算九加几的题,那么怎样更快的计算九加几的题目呢?它有什么规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探讨。”这样总结,没有太多的给学生概念性的东西,没有限制学生的算法,又很快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那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感觉就是学生在收放学具小棒时做的不够好,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玩弄小棒,在收放小棒时不及时,这是有待加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