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结构化 ,促进自主生长——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3/9/29 17:02:24 作者:王颖 浏览量:702次
立足结构化 促进自主生长
——月华路小学谭长存名师工作室暨数学教研组研讨活动通知
各位老师:
为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同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教研的力量。经研究,决定举行“立足结构化 促进自主生长”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请全体数学教师调整好自身课务,提前围绕主题思考,并准时参加活动,也欢迎其他学科教师来参与本次的数学组教研活动。
一、活动主题
立足结构化 促进自主生长
二、活动时间
2023年9月28日(星期四下午)
三、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 | 上课内容 | 上课教师 | 活动地点 | 负责人 |
9月28日 下午 | 签到(1:30) | |||
《认识线段》 | 王玲玲 | 录播教室 |
梅玉华谭长存
| |
《认识厘米》 | 郁 言 | |||
1. 品课议课视角:落实抽象与自主探索 夯实图形的再认识。 流程: (1)执教老师说课(结构化考虑)。 (2)备课组长评课。 (3)年级组教师评课。(随机2位)。 (4)其他教师评课。(随机2位)。 2. 谭特总结。 |
四、活动要求
1.全体成员按照活动安排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参与数学教研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年级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认真撰写活动感悟,按规定的时间点发布到指定邮箱2096858351@qq.com。
3.资料收集与整理:梅玉华。
五、活动照片
六、签到、听课、评课记录
七、研讨记录
姬倩老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认线段,形成表象,通过拉毛线,变曲为直,引出线段的概念,再通过观察、对比,感受线段有直直的特征,初步形成线段的表象。(二)、找线段,丰富感知,通过想象发现生活中类似线段的例子,再折纸,创造线段,感知线段,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为形成线段概念做好充分的铺垫。(三)、画线段,建立概念,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在头脑中建构起线段的标准图形。(四)连线段,提升思维,层次递进的练习,让教学知识逐步拔节。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帮助学生体会线段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思维的跃迁。
接着梁贵老师指出测量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长度单位的建立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经验。在长度测量《认识厘米》一课中,以实际的长度测量开始,简洁而明了地出示一根小棒,让学生自己测量长度,在实际测量中巩固知识,提升量感。学生依据原有的生活经验,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让学生明晰,测量物体时对准0刻度线,另一边指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是测量的一般方法。但是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止于一般方法,于是通过移动小棒,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解决现实问题,体会测量与生活的联系。
随后,梅主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通过“辨一辨、数一数、连一连”三个环节,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认知,三个练习层次递进:辨一辨,巩固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基本特征;数一数,把线段置于平面图形之中,让学生借助线段的学习,关注到构成图形的要素边,为后面平面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连一连,是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两点间只能连一条线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数学知识都渗透在“连”的学习活动之中,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层次递进的练习,让数学知识逐步拔节,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帮助学生体会线段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思维的跃迁。总之,“整体思考”“主动关联”“主动建构”既是培养目标,也是培养方法。在结构化的度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长度、面积、体积三节起始课之间的联系。从基于知识本身的点状学习走向基于知识学科的系统学习与基于知识意义的综合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合理把握好数学知识的框架体系,并能结构化地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八、执教教案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王玲玲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一、情景导入
师:(出示图片)星期天,松鼠要找小兔玩,有三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更好呢?为什么?
生:直的、最短
师:这条直的、最短的路线,里面蕴藏着奇妙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们一起研究这样的直直的线!
二、活动探究,抽象线段
(一)引入毛线,感受曲直
师:这是(一根毛线),它是怎么样的?
生:弯弯的
师:你能把它变直吗?谁来试一试?变直了吗?他是怎么把毛线变直的?
生:两只手捏住毛线两端,把它拉紧
师:现在老师也把毛线拉直了,谁愿意上来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师:我们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二)毛线变线段——生成线段的端点
师:两只手捏住的地方,在毛线的两端,所以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端点(齐读:端点)。
师:从这一点开始到这一点结束,它们分别表示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有端点是让线段有始有终。如果我们表示线段的时候,把两只手也画出来,就太麻烦了!所以一般我们用两个小圆点或两条小竖线表示。瞧,这就是线段。请小朋友们仔细地瞧瞧它,把它记在脑海里。
师:你们想利用毛线来研究线段吗?研究之前先看要求,一起读一读
同桌展示:一人拉直,一人指从哪到哪可以看作线段)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拍了几张照片,看!(抽象过程),这些都是线段吗?
师:仔细观察这些线段,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方向、长短不同)
师:它们的方向不同,长短不同,但是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找找看。(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
师: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长什么模样?
师:睁开眼睛说一说,你脑海中的线段是什么模样?【生说师画...仅仅是直的就是线段了吗?】
师:根据线段的特征,请小朋友们判断一下下面哪些是线段?第一个第三个为什么不是?(不是直的)
(三)身边找线段
师:线段可淘气了,喜欢捉迷藏。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吧。瞧,这把直尺上你能找到线段吗?(老师不明白了,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直尺的每条边都能看成线段。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也有线段。想一想,这里的每个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生:正方形由四条线段围成(完整)。
师:由线段围成的多边形,它们的端点是存在的,但围起来的时候一般不标出来。三角
形由三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四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五条线段围成,猜想一下,六边形、八边形、九边形呢?(生猜想并验证)
(四)独立造线段
师:研究了这么长时间,想不想动手创造一条线段呢?如果给你一张纸你准备怎么创造?(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1:沿着直尺撕下来,可以出现一条线段
生2:把这张正方形纸对折,中间出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把这道折痕用笔描出来,它为什么可以看成线段呢?
生:这条折痕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所以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师:如何比长短呢?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长短
师:看来,线段不但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还有长有短。
生3:在正方形纸上画一条线段
师: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生:有两个端点,而且是直的。
师:画线段,有什么要提醒小伙伴的吗?
生:⑴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往右画;⑵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⑶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拓展延伸
第三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师:所以,连接两点只能画1条线段
师:现在有几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1号点和2号点之间能面一条线段,1号点和3号点之问能面一条线段,2号点和3号点之间能画一条线段。
师:给你4个点,怎样才能画出所有线段?
生:把点标上序号,按顺序连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线段。你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吗?
九、活动总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