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语言现象 开展语用实践
发布时间:2025/3/11 20:20:44 作者:无 浏览量:48次
发现语言现象 开展语用实践|江宁区小学语文专题教研活动在南京市月华路小学顺利举行
春风,春暖,春山苍苍。教学,教研,同生共长。2025年3月5日,南京市月华路小学承办了一场江宁区小学语文专题教研活动,主题为“发现语言现象,开展语用实践”。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新课标精神,有效利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强调以“语言运用”为核心,实践“用课文教语文”的教学理念。四节题材不同、各具特色的精彩课程次第绽放,以诗意浸润童心,以思辨启迪智慧,绘就了一幅语文教学的斑斓画卷。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江宁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和来自全区近80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代表。活动在南京市月华路小学汤欣雅老师的主持中拉开序幕。
月华路小学至善路校区
耿美玲老师
《“贝”的故事》
来自南京市月华路小学至善路校区的耿美玲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课文《“贝”的故事》。耿老师以一枚小小的贝壳为钥匙,开启了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大门,感受着汉字背后的文化魅力。
在整体感知环节,耿老师提出问题,“关于‘贝’的故事,你又知道了哪些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作为识字课文,耿老师能够紧扣文本进行随文识字。教学中,耿老师还注重将生词“珍贵”“饰品”“随身携带”“不易损坏”等与课文内容、生活经验、情境运用等建立多重链接,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尤其是在梳理贝壳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时,老师特别关注到了文中连接词的使用。在巩固练习环节中,耿老师鼓励学生运用本课的连接词,分享其他汉字的故事。从朗读感悟到落实自编汉字故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月华路小学湖东路校区
时心童老师
《彩色的梦》
湖东路校区的青年教师时心童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二年级的儿童诗教学《彩色的梦》。时老师的教学如一支轻盈的画笔,为二年级的课堂晕染出梦幻的童诗世界。从“彩色的梦是什么”的叩问,到“破折号的魔法”“拟人化想象”的层层解密,课堂化作一场诗意的漫游。时老师以“盒”“聊”等字的创意拓展为锚点,引导学生捕捉“脚尖滑过的地方”那流淌的意象,又用“般字短语”搭建仿写支架,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笔尖绽放——草坪绿了,野花笑了,云朵软了,童诗的语言密码在琅琅书声中被悄然破译。
月华路小学至善路校区
张轩慈老师
《猫》
至善路校区的张轩慈老师和四(1)班的孩子们共同展示了《猫》这一课的学习。教学中,张轩慈老师紧扣“古怪”一词,带着学生理解,鼓励儿童在文本阅读中寻找相应的语句。同学们抓住了猫老实却又贪玩,贪玩却又尽职;温柔可亲却又懒得理人;勇猛却又胆小这几组矛盾的性格,进一步加深了对猫的古怪性格的理解,感受着作者对猫的深深喜爱之情。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语文。在教学阅读课文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在质疑与讨论中,同学们明白了“褒贬结合”“明贬实褒”的写法。
整节课上,教师鼓励儿童主动发现教材中的语言密码,并进行语用实践,展现了学生的言语智慧,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月华路小学湖东路校区
钱静娴老师
《那个星期天》
来自湖东路校区的钱静娴老师执教的是《那个星期天》一课。在整体感知环节,钱老师先结合课文第一段梳理出时间线,随后提出问题:“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梳理作者在盼望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轨迹。
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钱老师紧扣单元要素,聚焦课文第三、四段,设计了关键问题:“我的情感藏在哪些具体细致的叙述之中?”在教学中,巧妙地提炼出四个写作支架:“带有疑惑的内心独白”“不断追问的对话”“漫无边际的遐想”和“不断变化的动作”,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细腻的叙述表达情感。最后,钱老师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将所学方法应用于实际习作中。整节课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既注重学生的深度思考,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
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吴勇老师
四节课后,江宁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且深刻地点评。吴老师指出,语文课的教学智慧蕴含于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与深度挖掘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在一堂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从教材里学什么、练什么,帮助他们练就何种本领,以及如何推动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素养方面实现进阶。
吴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教研,助力教师提升业务教学水平,深入探寻并遵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而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语言现象,在反复朗读中加深体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提升,进而将这些“发现”,提炼成优质的语言结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不断积累语言经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
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肩;引得东风至,扬帆再启航。相信在区域教研和专家名师的引领下,全体小语人一定会对“发现语言现象,开展语用实践”有更加清晰且深刻的认识。老师们也将以课堂为舟,以文字为楫,载着学生在语文的星河中寻美、探美、创美,书写“立德树人”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