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算|智启童心
发布时间:2025/5/5 10:52:52 作者:卢一 浏览量:74次
慧算|智启童心
春和景明,惠风和畅。2025年4月30日下午,南京市月华路小学的校园里跃动着思维的涟漪,一场以“珠算凝智探新路 思维赋能育未来”为主题的江宁区珠心算教学研讨活动在此启幕。江宁区珠算协会谈守贵科长、赵琳秘书长,江宁区教研室戴厚祥副主任,江宁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周善伟老师、江宁区珠心算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张梅香老师莅临指导,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夏翠莲书记和徐叶兵校长全程陪同参加,与全区珠心算教育同仁共赴这场启迪智慧的教育之约。当传统算具碰撞现代教育理念,当清脆算珠奏响思维交响,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教研探索正在这里悄然生根。
课例展示
课例展示环节在两个会场同步进行,来自南京市月华路小学的倪海琴、杨心玥两位教师,携手南京市翠屏山小学的杨梦老师及南京市科学园小学的潘卓茜老师,共同呈现了四节各具特色的珠心算课例。
杨梦老师执教的《万以内的减法(不退位减)》以“珠心算丛林大冒险”的情境引入新课,课堂通过“技能岛闯关”设计听数拨珠、实拨计算等热身活动,自然衔接新旧知识。教学中杨老师运用电脑动画分解拨珠步骤,将抽象算理转化为具象操作,配合“智慧园”环节的独立探索与小组互评,实现算理理解与技能掌握的双向突破。练习环节,杨老师将分层训练与趣味竞技巧妙融合,学生在闯关中既巩固了“相同数位对齐、从高位算起”的珠算方法,又通过星级挑战实现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思”的现代珠心算教学理念。
潘卓茜老师执教的是《100以内的进位加(1)》一课,她将传统珠算与现代科技元素巧妙融合,引入机器人小贝进行标准拨珠演示,配合动态算珠影像,将“满十进一”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数字跃动。课堂中设置的“古币箱密码锁”“屏障数字谜题”等沉浸式任务中,学生手持算盘化身探险队员,在破解密码过程中自主发现进位规律。当算珠碰撞声与海底探险音效交织,孩子们不仅通过“引开鲨鱼”游戏巩固算法,更在自创算式环节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潘老师的这堂课让算理探究成为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让每个数字都跳跃着思维的火花。
倪海琴老师执教的是《万以内的退位减(1)》。倪老师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熊大、熊二走进数字王国”情境贯穿始终。课堂伊始,“看珠说数”游戏瞬间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孩子们手持算盘,以清亮童声报出动态数字,洪亮的应答声在教室回荡。当教学进入“退位减奥秘”探究环节,倪老师创设了“小老师开讲啦”平台,孩子们争相走上讲台,边演示算盘退位操作边讲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的算理,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充满自信。在“我是算式创编家”环节,学生们自主设计的退位减法题通过“接龙”形式展示,此起彼伏的童声应答与算珠清响交织,展现出月华学子敢表达、善表达的风采。
杨心玥老师执教的是《100以内的进位加(2)》一课,她以“超市小管家”生活情境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将数学思维训练融入角色扮演。她创设“兔子一家采购日”情境,让学生化身收银员计算胡萝卜面包价格。课堂中,学生通过“看珠说数”基本功唤醒已有认知,在“盲盒大抽取”游戏中自主探索进位规律。杨老师独具匠心地设计“珠算小诊所”环节,学生两两一组互相检验拨珠过程,在纠错中深化对“满十进一”的理解。当学生探究到29+25与25+29这两道算式时,杨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和拨珠过程,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这堂课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培育了数学智慧,在互动纠错中提升了计算能力。
专家引领
四节各具特色的课例展示结束后,活动迎来了专家引领环节。江宁区教研室戴厚祥副主任与江宁区珠心算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张梅香老师对本次活动从多维度展开了深度点评,为本次教研活动注入专业智慧。
张梅香老师对月华路小学珠心算教学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学生们指法规范、心算敏捷,课堂发言逻辑清晰且自信主动,充分彰显了系统化训练的扎实成果。围绕教学实践,张老师强调需以“知识迁移”为教学逻辑主线,通过20以内加减法向万以内运算的科学进阶,配合“动静结合”的课堂设计,实现新授与复习的高效衔接。针对课时挑战,她提出“教材活用+分层落实”的创新策略,建议以操作性作业替代传统书面任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保障技能训练与思维发展并重。最后,她倡议全区教师深化教研协作,共同构建“以生为本、系统育人”的珠心算教育生态,助力学生实现从技能掌握到核心素养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戴厚祥副主任立足区域教育发展视角,从竞赛突破、教师成长、育人理念三维度系统总结珠心算教学实践成果。他指出,近年来江宁区珠心算教育在一系列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充分彰显了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同时,珠心算教研为教师搭建起了特色发展通道,有效激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针对教育本质,他援引高校研究成果,提出珠心算教育应超越单纯追求熟练度的局限,聚焦记忆力、逻辑力等可迁移能力培养,并明确“借鉴国内领先地区经验、打造精锐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校”的攻坚路径,以数据赋能、科研引领、目标导向推动区域珠心算教育向“素养培育型”深度转型。
结语
算珠轻响处,智慧生根时。这场春日里的教研对话,既是对千年算学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创新求索。当传统算具遇见现代教育思维,碰撞出的不仅是教学法的革新火花,更是一群教育人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愿此次相聚成为星火燎原的起点,让珠算的智慧在江宁这片教育沃土中绽放新枝,让思维的清泉永远流淌在儿童成长的河床。
上一篇:探索阅读之道,共筑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