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南京市月华路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一)
发布时间:2020/11/3 22:59:51 作者:陆文 浏览量:1919次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一)
一、活动通知
按照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定于11月2日(周一)上午第二、三节课开展主题为“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激发科学思维训练”的教研活动,第四节课在科学教室集中研讨。请全体科学教师调整好自身课务,提前围绕主题思考,并准时参加活动。也欢迎其他学科教师,参与本次科学组教研活动。
二、活动主题
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激发科学思维训练
三、活动安排
时间:11月2日9:25 - 10:05、10:15-11:00
地点: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三(4)班、三(9)班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科学教师
授课安排: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年级 | 上课教师 | 活动地点 | 负责人 |
9:15—9:25 | 签到 | ||||
9:25—10:05 | 《认识固体》 | 三年级 | 吴悠 | 三(4)班 | 胡蓉 |
10:15—11:00 | 《认识固体》 | 三年级 | 冯凯月 | 三(9)班 | |
11:00—11:10 | 休息 | ||||
11:10—11:50 | 交流研讨 | ||||
四、活动流程
吴悠老师首先通过出示多幅固体物品图片,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在交流讨论中确定固体的基本性质: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然后以粉碎的粉笔末、切碎的蜡烛等物品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被破坏的固体还是固体吗?它们还具有这些性质吗?在讨论的过程中认知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形状和大小,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最后她用一个比较组合积木体积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
冯凯月老师以复习水有没有固定形状作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思考固体有没有固定形状来揭题,随后以生活物品为例,交流总结出固体是有固定形状的。接着她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固体占据空间且具有确定的质量。并在回顾固体相关性之后,进行一定拓展提升,让学生了解在外力作用后,固体的形状和大小都可以改变。
最后,科学教研组还对本节课进行了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提高水平,相信这一节课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附:任课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3-8认识固体
吴悠
【课标表述】
1.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3-4年级: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 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3-4年级: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1.5 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3-4年级: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教学内容】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分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活动二,判断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物体是否属于固体。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一些性质,如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等。
第二部分,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这一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活动二,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活动三,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
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这一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判断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是否属于固体;活动二,思考自然界的岩石变成细沙后是否还是固体。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3、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纱巾、羽毛、面粉、积木、粉末、尺、量杯、玩偶、盐或沙子、粉笔、纸、蜡块、铁锤、剪刀、小刀、塑料垫板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辨别常见物质是否属于固体
师:首先我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实验室,有许多的物品,你认为哪些物品是固体呢?生:桌子、椅子、黑板、窗户玻璃、实验仪器筐……(教师板书)这些都是固体。
师:那么再请观察一下,哪些物品不是固体呢?生:烧杯里的水不是固体。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呢?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言之有理,非常好。那老师有个疑问,他们也是固体吗?分别出示纱巾、面粉、羽毛、食盐的图片。小组讨论,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把黑板上不属于固体特征的删除。
师:其实,他们都是固体,我们来看这几张图,大家就能够明白了。出示显微镜下的面粉、食盐晶体图片。
二、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同学们现在能够辨别大多数的物体是否是固体了,非常好。不过,老师现在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圆圈是固体吗?说出你的理由。生:我觉得是,因为他有形状/我觉得不是,因为这是个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好,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形状不是固体,因为他是一个平面图形。其实我们呢看一看“固体”这个名称,顾名思义是“体”。那么我们想一想先前我们一致认为的固体,还有什么特征?生:他们是立体的。
师:这样立体的图形,也就是说会占据空间。我们在科学上叫有体积。(补充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三、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
1.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固体的特征,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堆敲碎了的粉笔末、剪碎了以后的纸、切碎以后的蜡烛,它们是固体吗?小组讨论一下。
2. 师:有些同学意见不同了,我们先来看,老师手上的这根粉笔,是固体吗?生:是固体。
2. 师:那我如果把它掰成两截,这一截还是固体吗?为什么?生:还是固体,因为它仍然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 师:很好,那我现在把它掰成更多截,它们还是固体吗?生:仍旧是固体。
4. 师:所以最后老师把磨成碎屑,他们是固体吗?还是粉笔吗?为什么?生:仍旧是固体,是比较碎的粉笔,因为它仍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5. 师: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判断剪碎的纸和切碎的蜡烛是否是固体了?
6. 师:那么同学们看一看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以后,会变成什么呢?它还是固体吗?生:变成一些西沙,依旧是固体。
7. 师生总结:这些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整体形状和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四、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1. 师:既然固体有体积,那和质量一样,有大小的区别。可是质量我们可以利用秤来称量,体积大小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呢?
2. 师:我们先来比一比这两个固体组合积木的体积大小,你有什么好办法看出谁的体积更大呢?生:可以数一数看他们分别由几个方块组成。第一个积木由7个小方块组成,而第二个有8个小方块,第三个有9个小方块,所以第三个体积更大。
3. 师:说的非常好,这就是我们针对较为规则的固体可以采用的划分方块数一数的测量方法。
4. 师:那么我们面对不规则形状的固体时,又该如何做呢?我们来看这两堆粉末。你有什么好办法看出谁的体积更大?生:可以倒进一样的杯子里,看看那一堆的粉末高度更高。
5. 师:除了这些不规则的固体之外,我们平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够装在被子里测量,也没办法划分方块的小玩偶,我们又该如何测量体积呢?注意引导:体积简单说就是占据空间的大小,测量体积就是测量占据空间的大小,回想我们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时用了什么方法。生:可以放在水里,看看水面上升的多少。师:其实除了放在水里,其他的物质可以吗?生:还可以用面粉、盐等等。
6. 师:非常好,我们现在能够利用了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固体的体积。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固体的特征 固体 非固体
有质量 桌子 烧杯里的水
有确定形状 讲台 水槽里的水
有确定体积 窗户 ……
……
【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
透彻理解概念才能解决学生迷思
《认识固体》是新教材的三上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第二部分,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
这一课虽然和旧教材整体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但细看之下还是有很多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选择把固体和液体联系在一起讲,而是分开来单独细讲,不断通过容易混淆和困惑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固体,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固体这样抽象的概念,并且强调了新教材更改后的措辞:固体有“确定”的质量、体积和形状。
在上课之前的某次教研活动中,教研员就把这个问题抛给我们,什么是“确定”?它和“一定的”“固定的”有什么区别?一时间我也感到困惑了。既然连老师都会觉得困惑,那更别提学生了。所以我认为,作为老师,只有自己透彻理解了概念,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迷思。
思考和讨论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确定的形状”是指固体有一个明确的形状,既不是像液体一样可以随意流动,也不会完全“固定”。在教学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教材给出的纱巾,它不像学生们最开始很明确分辨出的固体那样“坚硬”,它很柔软,可以“变换形状”,但其实无论你如何揉搓它,方形的纱巾最后仍然是方形。
同样的,我认为“确定的质量和体积”是指固体的质量和体积能够用某个确定的数值和单位来表示,而不是没有质量和体积,数值也不会随意变化。
不过,这课的最后还有这样的一条“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少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仍然困惑,在于他们一下反应不过来:“不是说固体的形状是确定的吗?为什么在外力作用下还会改变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自己心中对于概念做到清晰坚定,再通过纸剪碎了仍旧是纸、粉笔敲碎了仍旧是粉笔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对于这两条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理解和连接,也是让这两条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消除矛盾,构建新框架。
3.8.认识固体教案
冯凯月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观察体验,知道固体的共同特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归纳分析总结,知道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教学重点】
分析固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固体有确定的体积
粉笔末、沙子是固体吗?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木板玻璃各2块、大小乒乓球6大9小。等大的密封袋2个、可乐一瓶、锥形瓶心形瓶各1个,沙子1袋,玩具鸭子和小牛各1个,烧杯2个,干面条一袋。
学生分组材料:量杯2个、橡皮2块、粉笔、干面条、蜡烛、羊角锤。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你在下图的物质中发现液体了吗?学生发言。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
2.老师演示倒水,当倒进锥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 锥形。
当倒进心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 心形。
液体呈现的是容器的形状,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啊? 生回答没有。
我们2年级时学习过水的性质,一般把与水的性质相近的叫液体。其实我们把所有常见的3.物质分成3类,气体、液体和固体。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固体 板书:认识固体。
二、分析并证明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一)分析归纳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1.找一找图片中的固体,说以说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
2.出示木板,这块木板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
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 正方形
这个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 球形
这些固体都有它自己的形状吗? 都有
板书: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
(二)分析并分组实验体验固体有确定的体积
比一比大小
1.图片中一堆西瓜中,哪个西瓜最小?为什么说它最小? 学生回答 可以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2.这6个地球仪从左往右越来越小?老师说的对吗? 不对 是越来越大
这3个水杯最大的在哪一边?左边
老师手里的木板左边的,右边的哪一个大? 左边的
同学们回答的都对,你依据什么判断出的大小呢。对比出来的
3.我有两个同样大小的自封袋子,我往里面装乒乓球,左边的装了9个,右边的装了6个,这是为什么呢? 左边的球小,右边的球大所以装的少。
自封袋的袋子空间是一样大的,都装的满满的球,大的为什么就装的少呢,不能在多装一个球吗? 不能装了,没有空间了。
没有空间了,空间被哪个物体占用了嘛? 被乒乓球占了
小的乒乓球与大的乒乓球哪个占的空间大?大的
我们把物体所占的空间叫体积
4.我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请问乌鸦放进去石头子后为什么就能喝到水了? 水面上升了
水边为什么会上升? 瓶中水的空间被什么挤占了? 被石子挤占了
石子准确的挤占了多少空间呢?怎么知道呢? 水升多少石子就挤占多少空间
我们模拟一下石子挤占水的空间导致水面上升的例子。老师这里有两块橡皮,那块橡皮挤占的空间大呢?每组领材料盒子,盒子里有等量的水2量杯,两块橡皮。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哪个橡皮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哪块橡皮的体积大?请问那块橡皮的体积大?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三)分析并情境迁移得出固体有确定的质量
1.图片中一袋米和一袋砖头哪个重? 砖头重
2.我们经常买东西都要称一下,为什么要称一下,不称不行吗? 学生们回答
3.称的是物品的质量,那我们的固体有没有质量呢?比如这个玩具车?我们用电子称称一下。
4.它是一起说它是多少千克? 学生回答
5.这把干面条拿在手上挺重的,它的质量是多少呢?用电子称称一下。多少? 学生回答
固体有的轻有的重但是都有一定的质量。老师板书
三、它们是固体吗?
1出示羽毛扇,问:这把羽毛扇中的羽毛是固体吗?说说你的判断依据?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2用排除法:问:羽毛扇是气体吗?是液体吗? 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3分析法:问这把羽毛扇子中的羽毛,今天用,明天用,用了好几天,请问它的形状改变了吗?学生回答 没有改变。羽毛扇放在桌上占空间吗? 学生回答占 。一只手不拿扇子,一只手拿着扇子,对比一下哪个手感觉沉?学生回答,拿扇子的手沉
5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羽毛扇子中的羽毛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满足固体的特性,它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是固体
5出示红领巾实物,问这个红领巾是固体吗?怎么判断它是固体的? 学生回答
四、探究它们还是固体吗?在外力作用后的固体形状和大小都可以改变
1.分组实验:分组领取实验材料:面条、粉笔、蜡烛,锤子。
2.实验目的:前后对比判断:捏碎的面条、刮下的粉笔末、锤烂的蜡烛。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有没有改变?它还是固体吗?
3.学生汇报回答 老师补充提问:拿起一块面条,请问这块面条与原来比形状和大小改变了吗?还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改变了,是固体。拿起一块蜡烛它的形状和大小改变了吗?学生回答改变了,是固体。粉笔末变的很细很小,它的形状和大小改变了吗?学生回答大小改变了,不知道是不是固体因为它很细小看不出来。(老师继续分析)。
4.一粒沙子是固体吗?
出示马路上的石块图片:大家看这幅图,请问这马路上的石头经过车辆和行人来回碾压很多年会不会有变化?会变的怎么样?学生回答,会变,石子变的越来越小
有些石子变成更小的石子,有些石子变成更更小的石子,小到像一粒小沙子。
出示沙子放大图片:这一粒小沙子,有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呢?学生回答有
这粒小沙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是固体
5.玉米粉是固体吗?
出示图片:玉米 玉米渣 玉米粉。
请问玉米粉是怎么来的?大家想一想刚才的粉笔末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玉米粉是有玉米磨出来的。
玉米粉是由玉米渣继续磨小磨出来的,玉米粉很细小需要借助工具观察,我们来分析一下玉米渣是不是固体呢。
放大玉米渣图片,我们看到这一粒玉米渣是不是固体呢?学生回答是。
那玉米渣继续磨它的大小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越来越小。还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是固体
当越来越小,小到像玉米粉那么细时它还是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是固体
板书,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不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学生回答可以。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有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五、总结收获
1.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2.其实固体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课外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8.认识固体
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图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图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 -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
(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
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