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航教改,提升数学素养——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3/10/28 14:06:08 作者:王颖 浏览量:595次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一)
一、活动通知
按照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定于10月27日(周五)上午第三节课开展主题为“探航教改,提升数学素养”的教研活动,第四节课在1-210研讨。请数学教师调整好自身课务,提前围绕主题思考,并准时参加活动。
二、活动主题
探航教改,提升数学素养
三、活动安排
时间:10月27日10:30—11:10
地点: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录播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授课安排: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年级 | 上课教师 | 活动地点 | 负责人 |
10:15—10:25 | 签到 | ||||
10:30—11:10 | 《观察物体》 | 二年级 | 宗佳雯 | 录播教室 |
|
11:10—11:20 | 休息 | ||||
11:20—12:00 | 交流研讨 | ||||
|
|
|
|
|
|
四、活动流程
宗佳雯老师本课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观察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学校,找到不同点从而分辨,了解到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引发学生思考,第二步,出示小熊,让学生观察,并把看到小熊的样子画在作业纸上,比较不同位置看到的小熊,找出关键特征,讨论明确区分从左右面观察得到视图的方法。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经验,判断四个小朋友拍的分别是哪张照片,并说说理由。
最后,一年级数学备课组还对本节课进行了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提高水平,相信这一节课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附:任课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2. 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 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在辨认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观察
师:今天来学校的时候,老师拍了两张校门照片。观察图片,哪一张照片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
引导学生说说理由,明确从学校外面和学校里面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在进阶活动中学会数学观察
1.明确观察者位置。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个小嘉宾,(出示玩具小猴)看看是谁?悄悄告诉小猴,你坐在它的哪一面?
学生找位置。
师:坐在小猴前面的同学挥挥手,后面的呢?(板书:前面、后面)坐在小猴左面的起立,小猴右面的呢?(板书:左面、右面)
2.学会观察方法。
师:我们在数学课上观察小猴是有数学要求的。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坐在你自己的位置上,平视小猴。
(2)把你看到的小猴的样子画在①号作业纸上。
师:“平视”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着看。
师:是不是这样呢?一起看视频。
课件播放平视观察的视频。
3.“画”出关键特征。
师: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平视小猴,把看到的小猴画在①号作业纸上。学生活动,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前、后、左、右各三张)。
师:想一想,其他三个位置看到的小猴,会和你现在看到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其他三个位置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呢?
课件播放轮流在不同位置观察小猴的活动视频。
学生根据视频要求,到其他三个位置观察小猴。
【评析】教师改变了教材中例题的编排,变“看他人”观察为学生“自己看”。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及同组其他三个人所处的位置。接着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观察小猴,还到其他三个位置看一看,观察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小猴图像。为了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有更深入的活动体验,教师改变了观察方式,变“看”为“画”,要求学生画出看到的小猴的画像。从数学角度看,学生画的小猴像不像、美不美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画的活动中感受面的关键特征,这为后面的辨析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也厚实了观察活动的效度。
4.聚类辨析突破难点。
(1)聚类辨析前面、后面。
教师呈现前面、后面各三张画像,让学生快速判断哪张是在小猴的前面观察到的,哪张是在小猴的后面观察到的。
师:能不能判断出来呢?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从后面观察到的有尾巴。
生2:从前面能看到眼睛、鼻子、嘴巴。
师:真好,你们抓住了判断前、后的关键特征。(板书:关键特征)
(2)聚类辨析左面、右面。
师:(取出一张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画像)快速判断,这是在小猴的左面的同学画的,还是在小猴的右面的同学画的?
生1:左面。
生2:右面。
师:到底是在小猴哪面的同学画的呢?
课件播放视频跟随摄像头看小猴的左面和右面,并截图放大。
师:它们长得好像啊,都有什么呢?
生:一个眼睛、一个耳朵、一个鼻子、一只手、一只脚。
师:怎么辨别哪个是在小猴的左面看到的,哪个是在小猴的右面看到的呢?
生:在小猴的左面看,小猴脸朝左。
在小猴的右面看,小猴脸朝右。
师:根据小猴脸的朝向来辨别左右,真是一个好方法。
师:记住特征,再来判断三组在小猴的左面、右面看到的画像。
学生快速判断,且全部正确。
【评析】辨别物体的左面、右面,是众所周知的教学难点。之所以难,一是物体的左面、右面的特征具有相似性,没有前面、后面的特征明显;二是左面、右面的特征具有相对性,朝向不同,左、右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三是学生辨别左、右的理由往往呈现个性化思维的特点,诸如左手、左耳、左半张脸、尾巴朝右等,这些都是部分学生自主判断的有效证据。这种个性化描述对于能辨别物体左、右的学生会产生认同感,但对于本就左、右难辨的学生而言,犹如听天书。事实上,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并没有张贴标签,仍需要想象。空间观念的教学不是让已经懂的学生完美表现,而是要让不懂的学生能学会。因此,教师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辨别两组相对面的关键特征。其中,前面、后面的关键特征相对容易描述,因此先安排前面、后面画像的聚类分析,再聚焦左面、右面画像的分析。通过前面可以看到小猴的所有五官,后面可以看到小猴的尾巴,初步感知前面、后面的相对性。通过观察对比左面、右面特征的共同之处——都有一只眼睛、一只手等,不同之处——脸或尾巴的朝向不同,在去同存异的思考中,学生能主动发现“朝向不同”是判断左、右的关键特征,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5.学会想象“面”的特征。
(1)初步想象“相对面”图像。
师:如果把小猴转个方向(小猴脸朝左),想一想,芳芳站在这里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呢?
生:能看见小猴的眼睛、鼻子、嘴巴。
师:尽管你们看不到,但能想象芳芳看到的样子。(板书:想象)
师:再想象一下,芳芳站在这里能看到什么?
生:尾巴、后脑勺。
师: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猴,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呢?
生:脸朝左。
师:想象一下,芳芳站在那里(对面),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
课件出示脸朝左、脸朝右的两张照片,供学生选择。
师:都选②,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看到的小猴脸朝左,芳芳看到的小猴脸朝右。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现在转到芳芳的位置去看一看。(课件播放从学生对面看小猴的视频)果然看到的是相反的。
师:(小结)刚才芳芳从这三个位置观察小猴,我们都能靠想象想出来。
【评析】观察物体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观察面的关键特征,更要学会想象。改变小猴的朝向,让学生在不能直接看到的情况下想象他人看到的样子,意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由于小猴的前面、后面具有显著特征,学生很容易就能表达想象出的样子,从而提炼出“尽管看不到,但是可以想象”这个重要的辨别方法。接着,聚焦于小猴的左面、右面,用学生亲眼看到的样子,想象、推理对面看到的样子,再播放视频进行验证,让学生明确站在小猴左面、右面看到的样子是相反的。这种相对面的聚类观察,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了观察方法,从“看到”的去“想象”,从而提升观察的效度。
(2)再次想象“左右面”图像。
师:继续想象。这是一只可爱的狮子,站在红红的位置,看到的狮子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
大部分学生选①号。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看到狮子的头在右边,红红看到狮子的头就是在左边。
师:真好!再来一个,这是一只可爱的熊猫,成 45°角摆放。如果你是小明,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出示:
大部分学生选①号。
师:是不是①号呢,把自己想象成小明,(手拿熊猫转动、演示)真的是①号。
师:继续想象,如果走到元元的位置,看到的熊猫又是什么样呢?
生:②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和小明看到的是相反的。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元元,她看到的就是②号。你们都会想象了!真好!
【评析】在想象看到的小猴样子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同质性练习活动——站在对面看到的狮子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对面位置看到的与自己看到的样子相反。这样有利于普通学生对左面、右面这个学习难点的巩固,同时也是再次提升想象力、初步进行推理的开始。判断熊猫样子的活动不同于之前动物的位置,是成 45°角摆放。对于学生而言,想象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先呈现比较容易想象的“小明”的位置,再呈现比较难想象的对面“元元”的位置,学生借助“对面看到的相反”这一经验进行想象和判断。最后在交流时,教师带着实物熊猫对学生的想象判断进行了验证。通过此活动,意在引领学生学会如何想象,教会学生想象的方法,即可以把自己当成图中人,想象图中人会看到怎样的样子,也可以进行推理,根据小明看到的推理元元看到的。对于想象力欠缺的学生而言,掌握想象的方法极为重要。
三、在多元活动中感受体和面的关系
1.在观察活动中感受体和面的关系。
(1)观察汽车。
课件播放一段新车发布会视频:
师:展示一辆新车,为什么要展示这么多面的样子?
生1:汽车每个面的样子不一样,多看几个面就知道汽车长什么样了。
生2:可以看得更清楚。
师:是的,从多个面观察,就能知道汽车长什么样了。
课件出示三个人观察汽车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
(2)观察飞机。
师:学校举行“家有宝贝”照片展,冬冬的宝贝是一架飞机。如果你是冬冬,你想拍哪些面的照片?
生:要从飞机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拍照。
师:是的,展示多个面,大家才能知道这架飞机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观察飞机图,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
【评析】在本环节中,汽车、飞机的出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展示一辆新车,为什么要展示这么多面的样子?”“如果你是冬冬,你想拍哪些面的照片?”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其本意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回答“汽车每个面的样子不一样,多看几个面就知道汽车长什么样了”、“要从飞机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拍照”,简单话语中透露出体和面的关系已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猜猜它是谁?
①猜动物。
课件出示一张动物的后面照片。
师: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猜是兔子、仓鼠、小狗。
师:给一张照片还不能判断,要知道到底是什么,还需要哪个面?
生:前面、左面、右面。
师:当一个面不能判断的时候,我们多看几个面就能确定了。
课件出示前面、左面、右面照片,学生判断。
②猜房子。
课件出示:
师:小明站在这个位置,看到的是哪幅图?
生1:①号。
生2:②号。
师:为什么不选③号呢?
生:窗户形状不一样,小明看到的房子窗户是方的,不是圆的。
师:①号和②号窗户都是方的,怎么判断呢?
生:烟囱在右边,所以是①号。
师:你们都能根据关键特征以及位置来判断了,真棒!
③寻找嫌疑人。
课件出示:
师:警察根据画像找到了三个嫌疑
人,谁的嫌疑最大?
生1:①号。
生2:③号。
师:为什么不选②号?
生:因为②号没有痣。
师:你抓住了“有痣”这个关键特征。
师:①号和③号都有痣,你们又是怎么判断的?
生:是③号,他如果把脸转过来,痣就在这边(做动作演示)。
师: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如果这两个嫌疑人脸都朝左,现在觉得是谁?(课件显示嫌疑人转身)我们让嫌疑人转过来,瞧,谁是嫌疑人?
生:③号。
【评析】在“猜猜它是谁”的游戏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猜动物”的活动是让学生体会物体有多个面,当一个面不能判断时,需要多看几个面才能判断。“猜房子”的活动是让学生感受位置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特征。“寻找嫌疑人”的活动则更侧重于想象,需要想象嫌疑人“痣”的位置才能判断。学生在三个具有进阶性能力提升的游戏活动中,在现实问题的驱动下,寻找、想象、辨析关键特征,学得深入且兴趣盎然。
2.在体验活动中感受体和面的关系。
师:再玩一个游戏“墙来了”。
师:墙来啦,要摆的和它一模一样才能穿过去。
安排四组游戏活动,学生看墙上的形状,身体摆出相应的动作。
师:玩这个游戏有什么小诀窍?
生:看它给你的洞是什么样子,就摆出什么样子。
师:是呀,把身体的一个面摆成墙上的形状,才能穿墙而过。
【评析】教师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根据墙面上的“形”,变化身体的姿势,学生在游戏中需要想象,更需要根据想象把身体摆出相应的样子,这种游戏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有效。
3.在想象活动中感受体和面的关系。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可以从不同的面观察。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物体都只有一个面,世界会变成怎样?(课件播放“二维世界”视频)汽车变得平平的,房子变得平平的,整个世界都是平平的。在这个平平的世界里,人会怎么样呢?(课件播放二维世界中人的动画)
生:人也是平平的。
师:你们愿意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吗?
生:不愿意。
师:让我们恢复原样。
课件播放从平面到立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
师:你看,我们生活在空间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景色还不一样呢,所以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变得多姿多彩。
【评析】教师在课尾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物体都只有一个面,世界会变成怎样?”这个设计用最平实、最具象的方式展现了二维世界,其本意是在用二维世界凸显三维空间。通过对二维世界“平”的想象,感受三维世界中“体”的美好,在体和面的对比中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为后续“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