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管理>> 文章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3/9/28 21:15:12 作者:陈惠惠 浏览量:610次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

——双减”“双新背景下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范式研究

一、活动通知

按照学校备课工作计划,定于 9 27日(周)上午开展主题为“双减‘双新’背景下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范式研究”的集体备课活动。请全体四-六年级语文教师调整好自身课务,提前围绕主题思考,并准时参加活动。

二、活动主题

“双减”“双新”背景下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范式研究

三、活动安排

时间:927 10:15 - 11:50

地点: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录播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四-六年级语文教师

授课安排: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年级

上课教师

活动地点

负责人

927

1015-11:00

集体备课

927

1015-110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年级

黄琼

录播教室

陈惠惠

92711:00-11:10

休息

9271110-1150

交流研讨

四、活动流程

9c9fb441b2635fa9bd266d6ebceac1f

活动签到

(一)集体备课

黄老师作为主备人,讲解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备课思路老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确定教学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把握文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确定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他老师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蒋紫蔚老师:这篇课文位处于统编版年级上册第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要概括一篇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并不容易。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文写了几件事,然后用“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来概括每件事。

叶畅老师:这篇文章所写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十分遥远,所以一定要借助资料来帮助学生读懂文章。但是学生查找的资料太多了,还要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同时教师要思考在教学的哪一部分出示资料。

沈银雪老师:革命文化类题材的文章很难上,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是件特别难的事,除了要借助资料理解,朗读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一定要在教学中加强朗读。

5ef048f52677086c9ccdf0d5e43d425

备课组集体备课研讨的照片

(二)上课

黄老师以活动驱动的方式,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周恩来的爱国之志。课堂伊始,黄老师抓住题目中的“崛”字导入,理解课题、质疑课题,围绕课题,结合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学习抓住“关键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概括方法,为理解课文作铺垫,成为阅读教学的前奏。单元要素落实于无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为了让学生理解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黄老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自己适时补充视频资料,和学生共同探寻“中华不振”根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深化“振兴中华”情感,整堂课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

43e6898dc3209aca8840691975d1334

(三)研讨评价

40cd007dc9ef14e92a6373c81d05693
课后,听课老师们进行了评课,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老师们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有了新思考,对此类课文的教学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这次的备课组活动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使教师在教学上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8fcaca1dab75232613e55606d2d4e0

6752b26e03a8a4ef9837a72d33b54a491cf74afb51f00b2817a9e3cfb2a507

课堂教学评价表

5cbac8e1879f30e50c678d4842c2335ff018cd07452aaf33d73a8c1900306a

课堂笔记

附: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年级

统编版年级上册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人

黄琼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从而立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屏幕,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周恩来)

一百多年前,十二三岁的周恩来说了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一起读《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二三岁的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出示: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淮安 当效此生  疑惑不解  训斥  

2.这篇课文中还有两个容易读错的多音字,你能读好吗?

引导:(1)背着伯父就是?瞒着   (2)惩处就是?惩罚

3.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中华不振哪!      

这两句话中都有振,它在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字典的解释说说你的理解。

三、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先看第一件事,学习提示:默读第1-10自然段,试着说说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引导:这位同学说得比较完整,但是要说得再简洁一点怎么办呢?老师教你们一个办法。(出示表格)抓住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也就是谁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你认为这里的主要人物是谁?(板贴:主要人物  周恩来)那我们接着就来说说周恩来做了什么?预设: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剩下的两件事又说了什么呢?(出示表格)默读第11-17段,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说清楚他做了什么。

预设:第二件事: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板贴:听到中华不振)

     第三件事:周恩来看到一个女人被欺负,体会到中华不振。(板贴:看到中华不振)

3.每件事说清楚了,那么要说清楚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只要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就可以了。先想想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件事是结果,第二、第三件事是原因。)用上“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因为……所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聚焦场景,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第11-17段,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并在旁边简要写写自己的想法。

(1)补充资料,围绕“中华不振”体会。

(2)关注课文第16段的画面。

引导:在这个片段中有许多人物,哪些人物的表现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2.明白了这些,因此修身课上周恩来才会有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讲述:1910年的秋天,周恩来来到东关模范学校学习,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三年后,周恩来考入了当时一所著名的学校——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19岁的周恩来赴日本留学,离开祖国之际,他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了读书救国的志向,并转化为行动,值得我们学习。

五、写字。

同学们,读好书,也要写好字,这是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写的12个字。提醒:

1.肃   观察笔顺,最后四笔先写两边,后写中间。

2.赞   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一个先,竖弯钩变成竖提。

3.教师范写点评。

板书设计

  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要人物        事件

          听到中华不振

周恩来     看到中华不振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课件、生字小黑板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先让学生默读,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然后出示重点语句,再进行分享交流。鼓励学生理解、整合所勾画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加深印象。

2.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不振,他不愿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自己的同胞再受这样的欺凌,从而立下远大志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通过展开想象、描述画面、渲染情感等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深刻领会周恩来的读书志向。本课所写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前我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例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等。通过资料的查阅和交流,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站点统计:今日访问: 5743次 | 昨日访问: 3950次 | 本月访问:70136次 | 访问总数:5067649次 | 文章总数:2695条

联系电话:52779288  邮编:211100  邮箱:njsyhlxx@163.com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至善路6号

CopyRight © 2018-2020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