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一)
发布时间:2024/4/23 13:59:00 作者:杨柳 浏览量:421次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一)
一、活动通知
为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同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教研的力量。经研究,决定举行“立足数学教学 促进自主生长”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请全体数学教师调整好自身课务,提前围绕主题思考,并准时参加活动,也欢迎其他学科教师来参与本次的数学组教研活动。
二、活动主题
立足数学教学 促进自主生长
三、活动时间
2024年4月23日(星期四)
四、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 | 上课内容 | 上课教师 | 活动地点 | 负责人 |
4月23日
| 签到(1:30) | |||
《结合律》 | 唐益天(下午) | 录播教室 |
杨柳 | |
1. 品课议课视角:数学表达 空间想象 流程: (1)执教老师说课。 (2)备课组长评课。 (3)组内教师评课。(随机1位)。 (4)其他教师评课。(随机2位)。 2. 杨柳总结。 |
四、活动要求
1.全体成员按照活动安排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参与数学教研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年级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认真撰写活动感悟,按规定的时间点发布到指定邮箱2096858351@qq.com。
3.资料收集与整理:梅玉华。
五、活动流程
1.签到表
活动过程
本次教研活动首先由四年级数学组唐益天老师进行课例展示《结合律》。课堂上唐老师主要渗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方法。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各种方法自己探索,获得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四年级数学备课组还对本节课进行了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提高水平,相信这一节课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3.听课笔记
4.教学评价
5.研讨记录
6.活动小结
教学中我们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重视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实际意义,感悟运算定律的价值。
附:任课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经历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能结合生活情境解释结合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会用字母表示结合律,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推理意识。
能认真观察算式与数字特点,然后运用交换律与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计算,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结合律。
难点:能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去影院途中的数学问题,谁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呢?
2.这节课我们看看影院里又有什么问题在等着我们吧。
(课件出示)老师除了《功夫熊猫》电影票以外又购买了一杯中可和一份爆米花,你能算出老师一共花费多少元吗?
生:45+7+23 (板书)
师:原来你是先算45+7(老师用括号表示出第一步的算式)还可以怎样算?
生:7+23+45
师:不改变算式怎样先算小吃的总价呢?
生:45+(7+23)
师:两次我们都是计算总价格,所以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45+7+23=45+(7+23))
二、思维探究
1.自主思考,探究规律
师:你能根据价目表再列几个像这样的算式,找一找其中蕴含着什么规律吗?谁来读一下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1.写一写,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2.想一想,这些等式用什么规律。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预设:45+33+7表示先算《功夫熊猫4》和《飞驰人生2》的价格,再加上可乐的价格;45+(33+7)表示先算《飞驰人生2》和可乐的价格,在加上《功夫熊猫4》的价格;这两个算式都是算总价格一共是多少。......)
师:谁来说一说你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什么?
生: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不同的想法列出了不同的算式,虽然运算顺序不同,但最终的结果相同。这就是我们发现的加法结合律。
2.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师:前面我们得出了一个规律,你能够用更简洁的数学方法来表示这句话吗?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写下来。
生1:我写了:(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这里数字可以表示任何数;
生2:我写的是:(▲+■)+●=▲+(■+●),这里我是用图形来表示数的;
生3:我写的是:(a+b)+c=a+(b+c),我这里用字母表示数。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数学家就是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的。这里的字母表示什么呢?
生:它们可以表示任何数。
尝试应用
师: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以下算式,你知道怎样计算更简便呢?26+13+27;(37+16)+24;57+288+43;15+34+25。
师:在平时的加法计算中,我们可以灵活使用加法结合律。
三、能力生长
1.发散思维,推理求证
师:你觉得哪里还有这样的规律?(引导:在其他四则运算中还有这样的规律吗?)
该怎么用语言描述?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吗?完成学习单第三项任务。
语言描述:
举例说明:
汇报展示,总结归纳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相乘或先算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你能用这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发现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书架图、椅子图、正方体图)
(1)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尝试。
(2)在连乘问题中,不管先乘哪两个,结果都相同。因为都是计算同一个问题。
(3)计算的几组算式都符合乘法结合律。
四、拓展提高
师:对结合律有感觉了吗?让我们一起用结合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吧。
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填一填,并说一说用到了什么运算律。
156+88+44=88+( +44)
17×125×8=17×(125× )
50×125×8×2=(50× )×( ×8)
37+448+63+52=( +448)+( +37)
高斯的故事
德国着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你知道他是怎样计算的吗?
五、总结回顾
回顾整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是怎样发现发现探索和发现规律的?
五、板书设计
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观察
(45+7)+23=45+(7+23) 猜想 (3×6)×9=3×(6×9)
验证
三个数相加 三个数相乘
先算前两个数相加 结论 先算前两个数相乘
或先算后两个数相加 或先算后两个数相乘
和不变 积不变
(a+b)+c=a+(b+c) (a×b)×c=a×(b×c)
课件:
【教学反思】
结合律是学生学习运算定律的第二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探究方法。因为结合律与交换律探究方法相同,通过知识的正迁移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因此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结合律的内容并能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用运算律达到简便计算;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渗透规律的发现,验证的科学方法。培养自觉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
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结合律之前,已经会简便运算了。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师之前或多或少有渗透;
二是学生课外学习所得;
三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计算经验。他们根据自己经验,模糊地知道在算式中,改变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结果是不变的,出于需要有时就会对算式进行转换,他们很显然不是通过交换律、结合律。看来,会不会学生是对定律的意义现有模糊认识,然后我们给他们提炼一个本质、简洁的模型的,而这个模型的作用是为他以前的简便算法找到一个数学上的依据。
探索数学的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并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进行梳理,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最后,当学生已经概括出加法的结合律后,如果能进一步追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加法结合律的呢?”通过学生对方方面面的反思,引出最后的概括。这样可能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会更深刻一些。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概括还需要大量地体验,但相信经历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体会到探索的基本步骤。
反思整节课,本课中因为是让学生自己总结运算律,所以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态势。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