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月华路小学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二)
发布时间:2024/4/30 16:09:00 作者:王丽 浏览量:426次
基于汉字 提升思维表达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研讨活动通知
为推进“双减”工作,积极落实新课标提升孩子“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学校品牌特色为引领,以研促教,立足课堂,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的教研活动,同时结合本年级组语文教师的教研实际,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经研究,决定举行“基于汉字 提升思维表达”的教学观摩活动,请一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调整好课务,准时参加活动,也欢迎其他年级教师参与指导。
一、活动主题
基于汉字 提升思维表达
二、活动时间
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上午
三、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 | 上课内容 | 上课教师 | 活动地点 |
3月29日 上午第一节课 | 《端午粽》 | 谢丽 |
一(7)班 |
研讨流程:
|
活动照片:
听课笔记:
备课组活动记录:
教学设计: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 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底2个新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美滋滋"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描写粽子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在朗读中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温暖的亲情和深厚的爱国情。
【教学重点】认识“端,粽”等 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底2个新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描写粽子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吟诵儿歌,知道“粽子”
1.听儿歌《传统节日歌》,找一找其中提到了 哪些传统节日,分别有哪些习俗。
传统节日歌
春节到,放鞭炮,包饺子,真热闹。
元宵节,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
清明节,雨纷纷,去扫墓,祭祖坟 。
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赛龙舟。
中秋节,月儿圆,吃月饼,心里甜。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处,赏风景。
学生倾听儿歌并交流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2.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端午节,去品味一下 “端午粽”的味道。 长压中心,一数一挖照舒展。
(板书:端午粽)提醒“端”和“粽”的部首,关注“午”字的书写:小短撇靠中线,二横长压中线,一笔竖不出头。学生跟着书空"午”,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低年级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把《传统节日歌》引入课堂, 既提升了学生在倾听中提取和组合信息的能力,又自然地引入到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表达,说说“粽子”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1)学习"总"字:"总"是一个生字,下面是心字底。每年的端午节,外婆心里总想着什么呀?学生交流。教师点评:(1)想着煮一锅粽子,前年煮,去年也煮,今年还煮。这就是"总会"的意思。
(2)想着我们早点回去,这就是老人的"盼望"啊。
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你们想不想尝尝外婆煮的端午粽呢?赶紧把书捧起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一找哪一自然段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外婆的端午粽。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聚焦课文第2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数句子。
①粽子的形﹣-"粽子是用青青的箸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外婆家的粽子长什么样啊?(指名读)
②粽子由哪几部分组成?(出示词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对照图片认识"箬竹叶":箬竹的根和茎与竹子很相近,但是它的叶子不大相同,中间特别宽大,正面颜色深,反面颜色淡,具有很好的柔韧性。
结合字形学习"米、糯、粽":米,象形字。最早的字像一堆米粒之形。出示最早的字,让学生指认其中的米粒,然后对应现在的字,发现笔画的变化,在教师的带领下书写"米"。(一点一撇要紧凑,横短竖长压中线,一撇一捺要舒展。)糯、粽,都与"米"有
关,所以带有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最后一捺变成点。
认读三个词组,关注颜色的表达,借助对比让学生发现叠词的用法。
③看着三个词组,请学生介绍一下粽子的组成,并发现课文是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介绍的思考:如果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怎么介绍粽子?为什么课文选择从外到里的顺序呢?
(②)粽子的味﹣-"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①引读描写粽子的味道的句子。
②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粽子,请学生闻闻粽香,并观察教师剥粽叶的过程,理解"剥"的意思。
③小组合作品尝粽子的味道,交流对"又黏又甜"的理解。
④(再次出示词组: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引导学生发现,箬竹叶是香香的,糯米是黏黏的,枣子是甜甜的。
(3)粽子的写法。
①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用连线的方式发现作者是按照"看一闻一尝"的顺序来介绍粽子的。
②读完这一自然段,你觉得外婆的粽子是怎样的?(完成填空:的粽子)
③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很多呢。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出示: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结合字形学习"豆、肉":豆和肉都是象形字。豆,甲骨文字形像高脚盘,或有盖,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肉,甲骨文字形像动物肉形。
请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一下外婆包的其他粽子。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2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的关键段落。教师在初读课文以后,直奔核心段落。第一步:学生读段落,数句子,把语言读通读顺。第二步:学生分句学习。抓"序",带着学生理解外形的序,再到理清整个段落的序:抠"字",立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重点生字突破理解。第三步:学生回到整体感知表达特点,并从仿到创,依据文本尝试完整地介绍粽子的形和味。整个语言学习训练的过程,目标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
三、想象画面,分享"粽子"
1.小朋友介绍了外婆包的各种各样的粽子,把老师都馋坏了。
你们想不想吃呢?你觉得外婆愿意与我们一起分享吗?
(出示: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学生找到句子,交流"外婆是个热情善良的老人"。
圈出句子中的动词,加上停顿符号,练习朗读这个长句子。
(出示: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2.想象说话:邻居们收到外婆的心意,会说些什么?吃了外婆的粽子,又会说些什么呢?
相机拓展词语:乐呵呵、笑嘻嘻、喜滋滋、美滋滋、甜蜜蜜、香喷喷。
(设计意图:题为"端午粽",托粽写人。外婆是个尊重传统习俗、待人友善热情的老人家。包粽子突出"手巧",而分粽子凸显"心好"。教师根据全文最长的句子的结构,帮助学生巧妙地化解朗读的困难,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说话中感受外婆的形象,积累相同结构的词语。)
四、查找资料,走近"粽子"
1.粽子美,粽子香,粽子甜,端午节因为有了外婆的粽子变得分外美好。粽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你们知道与谁有关吗?
2.教师结合绘本讲述《端午节的故事》。
学生交流: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呢?
说话练习:一到端午节,人们总会
(设计意图:拓展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教师把课文开头的关联词迁移到课文的结尾部分,既实现了教学的首尾呼应,又指导了学生的语句表达。)
五、巩固生字,玩转"粽子"
1.出示一小篮粽子,学生点击粽子,认读上面的生字。
2.完成儿歌填空,复习生字。一到端(午节),外婆总包粽。青青箸竹(叶),白白糯(米)粒,红枣和红(豆),黏甜(真)好吃。外婆心地善,(分)给邻居尝,大家齐过节,纪念好屈原。
3.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午、节、叶、米、豆、分、真"。
(2)指导"分"和"米"。
观察一撇一捺的变化,一个是在上头分开,呈伞状:一个是在下面紧挨,呈裙状。书写时撇有尖来捺有脚,两边打开要舒展。
(3)指导"豆"和"真"。
观察部件的上下比例和横向宽窄,把字写紧凑。
4.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全班展评。
(设计意图:复习反馈生字的学习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依托课文情境,以粽子为生字的艺术载体,在游戏中复习,同时还把课文内容转化成一首儿歌,把要写的生字暗含其中,实现了多重目标。生字的书写指导也体现了结构化的方法,有合有分,提高效益。)
课件图片:
活动报道:
2024年3月29日,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在一(7)班教室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谢丽老师执教的《端午粽》一课为研究对象,上课伊始,谢老师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通过童谣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黄老师巧妙地运用各种游戏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小粽”这样的角色,对于较难、较枯燥的知识点都由“小粽”进行解说,这样既加深了知识点的认识,也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增加了趣味性,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同时,谢老师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如,第2 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长的句子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3 个方面内容。 谢老师让学生分步读好: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并读出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把停顿读正确。在朗读时,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
课后,一年级组各位语文老师对课堂展示和学生表现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建议。陶明月老师认为本节课紧扣教学目标,落实了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浓浓的亲情,也受到了爱国思想教育。王婷婷老师认为谢老师备课充分,以箬竹叶和粽子的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孩子更加直观的感受,极大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文雅老师提出,可以设置给粽子代言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介绍粽子,加强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各位语文老师积极参与,热烈探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